高考政治选择题如何作答?常出现的易错点有哪些?下文有途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考政治的答题技巧,供参考!
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原则
一、要认真审题读题,这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要求。政治选择题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不管是哪一种题目,我们都要认真的审题读题,做到不大意,不马虎。
二、要学会咬文嚼字,之所以要学会咬文嚼字,是因为在一些题目中会出现一些特别明显的错误,学会的咬文嚼字,我们就能很容易发现这些错误,选项自然就会明了了。
三、排除法,单项选择题中,如果问下面正确的选项的话,一般出现决策性特别强的词汇,都不要选。比如,”肯定“、”必然“、”就是“等词汇,一般都不要选,正确率百分之八九十。
四、关联法或者也可以叫相关法,单项选择题中,看ABCD四个选项之间的关联性,一般和其他三种都不同的可能就是答案。这个时候也可以先用排除法排除一定不正确的哪一个选项,其他再用关联法。
五、一针见血法,多应用与多项选择题中。一般多项选择题中都会有一项或是两项特别明显错误的,我们就可以一下子就看出了,这种很简单,不用多说。
高考政治选择题易错点
第一单元
1.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5.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16.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 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6. 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28.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29.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30. 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31. 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 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4.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35. 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提醒: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36. 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37.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
(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8.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9.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0.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1. 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43. 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44.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45.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提醒: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46. “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47.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8. 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
(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第三单元
49. 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0. 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提醒: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51.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52. 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53. 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54. 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55.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6.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提醒: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57.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58. 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
(提醒: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9. 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60. 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提醒: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61. 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提醒: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62. 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提醒: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63.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64. 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提醒: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65.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66.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67.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提醒: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
68. 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69. 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提醒: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
70.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
(提醒: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次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起作用。)
71. 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72.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73.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提醒: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74.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提醒: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5.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提醒: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76.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77.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78. 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提醒: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79. 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提醒: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80. 制定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提醒: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81. 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提醒: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
82.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提醒:实质是扬弃。)
83. 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
(提醒:创新离不开人的思维,但创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84. 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提醒: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否定或扬弃。)
85. 创新就是科技创新。
(提醒:创新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第四单元
86.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提醒: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87. 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提醒: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88. 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醒: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不是人的欲望,而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89.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提醒: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90.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醒: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91. 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提醒: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
92. 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提醒: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有内涵。)
9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提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94. 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提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95. 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提醒: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96. 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提醒: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其客观评价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7. 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
(提醒:客观条件直接影响个人的成功。)
98. 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提醒: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99.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提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00.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
(提醒: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01.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提醒: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10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提醒: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103. 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
(提醒: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需主观努力。)
104. 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
(提醒: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它与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个人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